由于前期降雨差异大,2016年全市大春玉米出苗不整齐,大面积玉米生育期较去年同期少1-3叶,少部分达到大喇叭口期。近年来昆明市玉米生产中螟虫的危害在局部地区呈上升趋势,主害种类是亚洲玉米螟和大螟。
一、玉米螟发生动态
根据昆明市植保植检站在富民、石林、东川、禄劝等地设置的玉米螟监测点近3年性监测结果,性诱剂监测,亚洲玉米螟成虫始见期最早在3月29日(东川2014),盛发期各地存在差异,富民监测点始盛期在5月26日左右,盛末期最晚在8月4日。2016年富民监测点成虫始盛期较2015年早2天,6月中旬调查玉米螟田间落卵株率0.94%,约为去年同期的1/3,玉米螟产卵植株生育期7-9叶,常年主害代幼虫危害高峰期为7月中旬-9月上旬。今年6月下旬田间调查还没有发现幼虫危害症状。
与玉米螟混合发生的大螟,成虫始见期在3月中旬,幼虫可以在玉米全生育期危害。
二、玉米螟虫发生趋势
根据近年大面积生产上玉米螟危害情况、当前玉米生育期、气象情况及监测点发生情况预测,今年玉米螟虫将中偏轻发生,在某些特殊区域中偏重发生。玉米螟和大螟混合发生。
三、玉米螟防治建议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从害虫的各生育期综合控制,是长期、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的有力措施。
1、秸杆处理消灭越冬幼虫。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杆和雌穗内越冬,因此习惯在田间地头堆腐秸杆的种植区玉米螟会逐年加重。秸杆处理宜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2月前),一般不建议焚烧,秸杆加工利用(青储饲料、生物能源)、秸杆粉碎后还田等措施对减少下茬玉米螟危害有效。习惯堆腐的,在保持一定湿度的情况下,每立方米残存秸杆,用白僵菌(100亿/克粉剂)100克封垛处理。
2、使用灯光诱杀成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5月-7月开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同时诱杀大螟、地老虎等多种害虫。
3、使用昆虫信息素诱杀成虫。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玉米害虫综合性诱剂已有成熟商品,安装在诱捕器内,5月-7月,每亩1套,诱杀雄虫。
4、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卵。在成虫盛发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前(7-9叶),每亩释放松毛虫赤眼蜂10000-15000头(赤眼蜂卵卡),连续释放2年。
5、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幼虫:大喇叭口期,用白僵菌(100亿/克粉剂)拌细砂(1:10)每株2克,或苏云金杆菌(16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50-100克/亩拌细砂丢心;或玉米螟幼虫初孵期,用苏云金杆菌(16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50-100克/亩对水,叶面喷雾。
6、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玉米螟幼虫:3%辛硫磷颗粒剂300-350克/亩、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亩,拌细砂于大喇叭口期丢心;或在幼虫孵化盛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毫升/亩,对水叶面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