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玉米高产创建,抓好以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灰斑病、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为重点的玉米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
一、防控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以玉米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长效治理和应急防治相结合,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的综合控制,探索绿色防控模式。玉米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35.5%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面积,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零增长。2017年在石林、富民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
二、绿色防控技术
(一)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采用小高墒栽培,合理密植。
2、进行合理轮作、间作、套种。
同种类连作是引发和加重病虫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生产中按不同作物种类、品种实行有计划的轮作倒茬、间作套种,既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肥力,又可减少病源、虫源积累,减轻危害。
2、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残株集中烧毁处理。
3、深耕晒垡。深耕可将土表的病残体、落叶埋至土壤深层腐烂,并将地下的害虫、病原菌翻到地表,从而降低病虫基数。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逆性。
4、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手段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的方法。化学防治关键在于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正确的使用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玉米大小斑、灰斑、锈病等叶部病害:在发病初期喷施烯唑醇、丙环唑、井冈霉素、吡唑醚菌酯、木霉菌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 7~10天连防2―3次。
(二)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残株病叶,采收后及时清除残枝、病叶;深翻晒垡,减少虫源、菌源。
2、生物防治
示范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亩共释放1.5万头,分两次释放,第一次释放0.7万头,第二次释放0.8万头。
3、理化诱控技术
⑴ 灯光诱杀。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用白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进行诱杀玉米螟、小地老虎成虫、金龟子等。降低田间落卵量,压缩虫口基数。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对天敌的杀伤,不会引起人畜中毒。而且省工、省力、方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⑵ 色板、色膜驱避、诱杀。利用害虫特殊的光谱反应原理和光色生态规律,用色板、色膜驱避、诱杀害虫。在田间悬挂或铺设银灰色膜可驱避蚜虫。悬挂黄色捕虫板以粘住蚜虫等。
⑶ 毒饵诱杀。在傍晚撒施毒饵可诱杀地下害虫。(先将毒料秕谷、麦麸、豆饼、棉籽或玉米碎粒炒香,后用90%敌百虫30倍液0.15公斤拌匀,适量加水,拌潮为度,每亩施用1.5―2.5公斤)。
(4)田间放置性诱剂可诱杀玉米螟和大螟成虫,每亩放置1-2个诱瓶,可减少成虫量落孵量,降低虫口密度。
4、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手段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的方法。化学防治关键在于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正确的使用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耕葵粉蚧等):选用50%辛硫磷1000倍可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灌根或喷雾5―7天1次,连防1―2次。可用绿僵菌喷施地表进行防治。
玉米螟:春季于越冬代化蛹前 15 天进行球孢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虫;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球孢白僵菌或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
玉米蚜虫: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三)杂草的防治技术
1、人工除草
人工除草虽然具有方法简便、易掌握、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但除草不易彻底,费工,效果差。
2、化学药剂防除
化学农药防除农田杂草,是农业上的一项现代先进技术。化学除草有以下特点:首先是灭草及时、见效快、效果好。要掌握除草剂正常使用技术,一般可以避免对作物的药害。科学使用化学除草剂,能及时除净杂草,省工省时,利于玉米顺利生长。
⑴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选用38%莠去津悬浮剂200毫升/亩、25%敌草隆可湿粉200毫升/亩、60%丁草胺乳油150~200毫升/亩、50%乙草胺乳油100毫升/亩、40%莠去津・乙草胺可湿粉250~400克/亩进行防除。
(2)茎叶处理剂:25%砜嘧磺隆(宝成)干悬浮剂4-8克/亩、14%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90-100mL/亩兑水50―60公斤,对3-5叶期杂草进行喷雾防除。
(3)施药技术及注意事项
化学除草剂的效果与土壤、气候、栽培方式的关系较大,各地应本着先试验后使用的原则;应注意药剂种类,药效高低,以达到用药少、效果好、成本低的目的。使用除草剂应在无风、无雨的晴天进行;喷头要带护罩,喷雾器要专用,不能用于其它农药的防虫、防病。不同除草剂的合理混用和交替使用,或添加黏着剂,均能提高药效,如都阿合剂就是都尔和阿特拉津的混用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