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我市水稻高产创建,加强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做好以稻瘟病、恶苗病、水稻白叶枯病、稻飞虱、水稻螟虫、粘虫为重点的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开展重大病虫害的专业化统防。
一、防控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遵循“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为抓手,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分区治理、突出重点”为总体策略,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长效治理和应急防治相结合,做好水稻病虫害综合控制。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7%以上,将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稻田常规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杜绝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
二、建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
2016年建立寻甸、倘甸、东川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根据种植水稻品种和当地病虫害发生结构,科学选择理化诱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态控制技术、化学农药科学减量使用技术,集成使用,同时结合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改变农民防治习惯,扶持并鼓励植保专业化防控组织参与到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引入无人机等新型植保器械。
三、重大病虫草鼠害的防控技术
(一)病害绿色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近年来我市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有楚粳系列(楚粳27、28)、合系系列(合系41、42、24、39、22-2),云粳优系列(云粳优15、20、13)、滇杂系列(滇杂31、32、86),云粳优系列和滇杂系列由于品质好,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此外,仍有部分沾粳系列、籼稻品种。以上品种中合系39、合系22-2、沾粳12号、楚恢系列抗病性丧失,对叶瘟、穗瘟均较感病,合系41因近年大面积连续种植,部分地区抗病性也有所下降,其余品种对稻瘟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云粳优系列品种上纹枯病的发生略重于其他品种。
2、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高作物抗性
应用农业防治措施,合理栽培管理,可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1)推广塑盘育秧、旱育秧技术,培植壮秧,提高水稻秧苗的抗病能力;
(2)减少田间侵染源,生长期内及时拔除病株、病穗,并集中销毁,如恶苗病病株、稻瘟病病株病穗、稻曲病病果,田间纹枯病菌核等;避免病田留种。
(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加强水肥管理,浅水勤灌,雨后要及时排水,尤其后期要做到见干见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3、水稻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控制稻瘟病
利用不同水稻品种对不同稻瘟病致病生理小种抗病性不同原理,通过物种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生产上以常规稻与阿庐糯按6+1或8+1的规格混种,禄劝地区也可用武定大白糯做为间栽品种,可推迟叶瘟发病7-20天,控制稻瘟病达30-50%,同时减少农药使用2-3次,并增加稻谷产量。
移栽后5-7天化学除草,按常规高产措施进行肥水管理,做好病虫监测,叶瘟较轻时可不使用农药,用三环唑防治穗瘟1-2次。
4、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达到控病增产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以水稻叶龄模式和作物群体质量为基础,通过精确定量播种量、移栽密度、氮肥的总量和前后施用比例,通过水肥的合理促控,使水稻的生长按照设计的 “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模式生长,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通过栽培环境改善,控制水稻病虫害,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生产目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十字方针: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
5、物理措施
温汤浸种:可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先将稻种预浸于冷水中24小时,然后放在45-47℃温水中5分钟提温,再放入52-54温水中浸10分钟,取出立即冷却,催芽播种。
6、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目前仍是控制水稻病害的主要手段,但要科学、合理、安全用药,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作用。
(1)播种前种子处理。
于水稻播种前用咪鲜胺类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对于控制水稻恶苗病具有较好效果。旱育秧可选用25%施保克或菌威2000倍液浸种,薄膜秧可选用25%施保克或菌威3000倍液进行浸种72小时。或使用壮秧剂Ⅱ进行种子处理,以150ml处理芽谷种5kg,捂10小时后进行播种,或进行现拌现播,可减少恶苗病的发生,同时增强秧苗长势。使用壮秧剂Ⅱ后出苗期比常规育秧推迟2-3天属正常现象。
(2)秧田期防治
秧苗青、立枯病:低温、阴雨利于旱育秧青、立枯病的发生,可选用50%敌克松0.6-1.0公斤/亩、3%广枯灵240-360克/亩、96%恶霉灵3000-4000倍液等药剂进行灌根,同时配合增施磷、钾肥及叶面肥,增强秧苗长势,提高其抗病能力。
秧田末期施送稼药:可选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60―75毫升/亩、50%多菌灵1000倍液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控制本田期病源基数;
(3)大田期于病害防治关键时期合理选用药剂进行防治。
稻瘟病:遵循“挑治叶瘟,预防穗瘟”的策略,在叶瘟发病初期选用40%硫磺唑200―250毫升/亩、40%异稻瘟净150-200毫升/亩(可兼治水稻纹枯病)、40%稻瘟灵(富士一号)75-100毫升/亩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瘟于孕穗至齐穗期选用75%三环唑20-25克/亩进行喷雾处理,兑水50-75公斤喷雾,间隔7-10天,连防2-3次。注意选用上述药剂的单剂,保证控病效果。
水稻白叶枯病:发现中心病株后,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20%叶枯宁(叶青双)100―150克/亩、10%农用链霉素(溃枯宁)100―150克/亩等药剂进行防治。
稻曲病:于孕穗末期喷施20%井岗霉素,按50克/亩的用量进行防治,可兼治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在纹枯病初发生时,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孕穗期使用兼防稻曲病),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50克,10%己唑醇乳油40克,或抽穗前20天用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乳油(爱苗)15-20克/亩、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20ml/亩,兑水50-75公斤喷雾。间隔10天,视病情施1-2次。应尽量把药液喷洒在稻茎基部的发病部位。
叶鞘腐败病:结合稻瘟病的防治进行。
水稻矮缩病:治虫防病,于黑尾叶蝉在稻田繁殖的第一代若虫期,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g /亩,10%吡虫啉1000倍液防治,把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
(二)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1、农业防治措施
(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促使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危害,同时防止后期贪青徒长,稻苗浓绿,利于飞虱、叶蝉繁殖。
(2)及时春耕翻挖,集中烧毁稻茬,减少越冬虫量。
(3)春耕灌水,淹没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三化螟、二化螟幼虫和蛹。
(4)除去田埂、地头杂草,杀灭蝗卵;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叶蝉、水叶甲等的栖息、产卵环境。
(5)人工摘除福寿螺、三化螟等害虫卵块。
2、理化诱控技术
(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田间设置白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光波共振式杀虫灯等,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象甲等害虫的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虫口基数。
(2)食饵诱杀:利用害虫对食物的趋性,配制糖醋液(酒、水、糖、醋按1:2:3:4的比例),放于田间,5-7天更换一次,可诱杀粘虫等成虫,减少虫口基数。
(3)其他诱杀方法:利用粘虫产卵趋黄枯性,用枯黄的稻草制成小草把挂于田间,每亩100-260个,诱使粘虫产卵,5-7天更换一次,集中烧毁;用眼子菜、鸭舌草诱集水叶甲产卵,然后集中销毁。
4、生态防控
(1)性诱剂:即性信息素,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缓释到田间,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破坏其交配,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当前生产上已使用的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大螟等性诱剂产品,每亩可使用1-2个,4-6周需更换诱芯,诱捕器放置在离作物表面20厘米的高度,连片使用效果较好。
(2)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每亩每次放3-4万头,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
(3)稻鸭共养:稻田中放养鸭子,鸭子可吃食螟虫、负泥虫、稻象甲等害虫,同时除去田间杂草,增施有机肥,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减少农药的使用,达到增产增收。放鸭时的鸭龄最好是放入刚孵化5-7天的雏鸭,最大不宜超过孵化15天。放鸭时间最好是在插秧后5-7天,稻苗扎新根返青后及时放鸭每亩放入50只鸭子效果最好,既减少饲料成本,又达到很好的害虫、杂草防除目的。
(4)稻田养鱼:水稻田内饲养鱼,鱼类可取食负泥虫、稻象甲等害虫幼虫和杂草,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于水稻移栽后20天左右投放鱼苗,每亩投放6-10公斤,规格30-50尾/公斤,鱼沟上口宽80cm,深50-60cm, 鱼溜深120 cm,宽300 cm,长300-400 cm。
(5)保护利用天敌:寄生蜂、赤眼蜂、黑肩绿盲蝽,蜘蛛、蜻蜓、螳螂、青蛙、鸟类等均是稻田害虫的天敌,要保护以上天敌,不施高毒农药,不人为捕捉,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5、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1)水稻螟虫:于水稻分蘖期和破口吐穗期选用Bt乳剂2000倍液、或用18%杀虫双200―250毫升/亩、90%杀虫单100―125毫升/亩、90%敌百虫100―150克/亩等拌毒土撒施,药后保持浅水。使用40%氯虫・噻虫嗪(福戈)水分散粒剂8g/ 亩,可同时兼防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
(2)稻飞虱:稻飞虱在我市主要于分蘖至抽穗期发生,根据当地虫情,于低龄若虫高发期,百丛虫量达500-1000头时,进行防治,可选择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粒剂2-3克/亩、25%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4克/亩、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80-100毫升/亩、10%吡虫啉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施,成虫量大时可加入80%敌敌畏80-100毫升/亩,重点喷施水稻中下部。
(3)稻蝗:3龄若虫以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边杂草上取食,集中喷施田埂、地边杂草,可起到较好效果,也是防治的主要时期;3龄以后,稻蝗转入大田,喷施水稻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40%乐果1000倍液,40%辛硫磷600-800倍液等杀虫剂。
(4)粘虫:6月下至7月上旬幼虫3龄前,田间每m2有虫15头时,选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600-8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300倍进行喷施。
(5)福寿螺:福寿螺集中发生期,在农田中施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0.4-0.5公斤/亩,或70%杀螺胺(百螺杀)可湿性粉剂28-33g/亩,98%杀螟丹(巴丹)原粉1000-1500倍液,拌细土15公斤均匀撒施,施药时田间保持一寸左右深的浅水层,并尽量保持清澈水层7天左右,杀螺效果更佳。
(三)杂草防治技术
1、人工除草
可于杂草发生期,人工拔除稻田杂草,经济、安全,但除草不彻底,且较费工。
2、化学药剂除草
(1)秧田除草
旱育秧田用33%二甲戊灵(施田补)150-200毫升/亩、12%恶草酮(农思它)250-300毫升/亩、60%丁草胺200-250毫升/亩等进行播前土壤处理,用35%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秧草净)30-40克/亩进行茎叶处理。
薄膜秧田播种后盖上细粪土,用30%丙草胺(扫弗特)乳油100-116.7毫升/亩,兑水均匀喷施,药后三天内保持湿润状态;杂草1-3叶期可用2.5%五氟磺草胺(稻杰)油悬浮剂进行茎叶处理,32-46ml/亩。
(2)水稻本田除草
移栽后7-10天施用50%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圣农乐)40-50克/亩、20%扑・乙粉剂(昆奇)16-20克/亩;中期可施用50%扑草净60-80克/亩、25%西草净60-80克/亩拌细沙土撒施,施药时保持3-5厘米浅水层,保水7-10天;视田间草情用2.5%五氟磺草胺(稻杰)油悬浮剂进行茎叶处理,1-3叶期杂草用药40-80ml/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