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位简介通知公告新闻动态党建工作病虫测报农药管理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药药械政策法规植保知识与技术县区动态
黏虫发生动态及趋势预测
发布时间:2020-07-06 16:26
作者:昆明市植保植检站



粘虫是一种暴发性的害虫,具有发生快、危害猛、造成损失大的特点,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才形成缺刻,5~6龄达暴食期,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受干旱等因素影响,水稻、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粘虫危害呈上升趋势。

一、 黏虫监测情况

根据寻甸监测点水稻田小草把诱蛾产卵监测,于5月20日开始每天对水稻田小草把诱蛾产卵调查,今年我市粘虫产卵始见期6月1日,当日共诱到卵块3块138粒,平均46粒,产卵始期比去年推迟3天。6月3-9日达到产卵高峰,7天共诱到卵块12块1035粒,单块卵量最高168粒,最低31粒。截止6月15日,监测期间共诱到粘虫产卵 17块,卵粒1306粒,卵块数比往年同期减少55.26%%,比去年同期减少78.75%,卵粒数比往年同期减少64.49%,比去年同期减少81.11%。

田间发生情况:当前粘虫幼虫在我市田间已开始危害,呈聚集为害,虫龄2-4龄,发生区田块平均危害株率3.6%,局部田块最高危害株率达100%,平均百株虫量1.25头,重发生田块百株虫量最高达到365头/百株,较6月下旬危害上升66%。截止7月2日,全市粘虫发生面积6.36万亩,其中水稻粘虫发生面积1.2万亩,玉米黏虫发生面积5.16万亩。

二、 趋势分析

近期我市温度偏高,农作物害虫发生较常年偏重,预计黏虫中等发生,局部田块偏重发生。主要在玉米、水稻上发生危害。

三、 防治建议

1、加强监测预警

各县(市)区植保部门应加强黏虫的田间调查监测,确保虫情监测调查全覆盖,根据发生动态准确研判发生趋势,按时上报发生情况,及时发布发生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防控。玉米种植区黏虫与草地贪夜蛾混合发生,前期进行的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对黏虫有控制作用,要重点加强对水稻种植区黏虫的发生监测。

2、科学指导防控,规范药剂使用

当前正是防治黏虫的关键时期,各县区针对黏虫发生区域积极组织统一防控,专业化防治和群众统防相结合,玉米种植区黏虫的防治可结合草地贪夜蛾防治同时进行。

药剂防治:黏虫幼虫3龄前为最佳防治时期,当田间危每平方米有虫15头时,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600-800倍液、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4-6g/亩、10%虫螨腈悬浮剂33-50mL/亩、5.7%甲维盐可分散粒剂2-4 g/亩等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