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市各监测点监测,今年粘虫在我市发生为害早于往年, 3月31日在晋宁区发现一代黏虫为害鲜食玉米,当前局部区域虫量上升较快,呈局部暴发趋势
一、黏虫发生情况
监测点田间调查:
截止2022年5月29日,黏虫在我市玉米上累计发生3824亩,较上周发生面积增加了130.86%,东川、寻甸、禄劝、晋宁、嵩明、宜良均有发生,其中东川、禄劝、寻甸等北部县区局部田块黏虫虫口密度较高,当前黏虫主要聚集在尚未收获或已收割但植株仍堆于田间的青稞、小麦地,对成熟的青稞和小麦未造成为害,幼虫开始集群迁移到附近的玉米地为害玉米。当前幼虫虫龄主要为3-5龄,青稞地、小麦地里平均虫口密度9头/㎡,最高96头/㎡,隐藏于植株或杂草根部,未对青稞、小麦造成为害;受为害的玉米地邻近青稞、小麦地块,平均为害株率10%,最高45%,平均百株虫量5头,最高150头。当前正处于黏虫开始向玉米地迁移为害时期,与青稞、小麦地相距较远的田块未见发生为害。
二、趋势分析
一代黏虫通常不对我市农作物造成为害,今年由于我市气候异常,3月下旬至5月上旬,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降雨日偏多,日照偏少,粘虫于3月下旬即在我市零星为害,同时低温阴雨寡照的气象条件使得小春作物的成熟期推迟,而山区大春玉米的出苗则较常年提早,当前北部山区的青稞、小麦仍堆放于田间,而大春玉米已处于6-7叶期,为黏虫的暴发提供了寄主条件,预计黏虫在我市北部山区呈局部暴发趋势。
三、监测预警
各县(市)区植保部门继续加强对黏虫的监测,对灯下诱虫、诱蛾产卵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田间幼虫的发生开展全面调查,发生情况实行周报,重大情况实时上报。
四、应急防治建议
1.防治方法。 黏虫具有暴食性,当前田间虫龄主要为4-6龄,正处于暴食阶段,而我市玉米普遍处于苗期,且田间尚堆放青稞、小麦等小春作物,为黏虫的统一防治带来困难。青稞地和小麦地:及时组织农户收割田间作物,已收割的及时将农作物运出田块,不堆放在田间,对聚集于青稞、小麦垛下的黏虫集中施药杀灭;已发生黏虫的玉米地:及时组织统一防控,以专业化防治和群众统防相结合,对玉米植株均匀喷雾,同时也要对青稞、小麦及玉米地周边杂草进行均匀喷施。施药时间以下午五点左右最宜。
2. 防治药剂。可选择5.7%甲维盐可分散粒剂2-4g/亩、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4-6g/亩、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2-20mL/亩、10%虫螨腈悬浮剂33-50mL/亩、40%辛硫磷乳油600-800倍液等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