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昆明市持续受强降雨影响,当前全市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田间湿度居高不下,土壤含水量饱和。此气候条件极利于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繁殖扩散,当前已进入为害高发期。请各蔬菜种植县(市)区加强监测,及时组织防控。
一、当前气候与发生情况
(一)气候条件
受季风持续影响,今年5至6月,昆明市降雨明显偏多,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388.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7%,田间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饱和。高湿环境为蜗牛、蛞蝓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条件,虫情扩散速度较常规年份明显加快。
(二)发生实况
据全市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蜗牛、蛞蝓已进入为害高峰期,具体发生情况如下:
整体趋势:7月中旬全市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蔬菜田蜗牛平均密度达20-25头/百株,蛞蝓虫口密度较往年同期偏高100%;晋宁、嵩明等主产区部分田块被害率超50%,叶片破损、果实畸形现象普遍,且因害虫黏液污染,软腐病等次生灾害发生率增加,对蔬菜产量及商品价值构成严重威胁。
区域差异:设施大棚因湿度高、通风差,蜗牛密度较露地高1-2倍;低洼积水地块蛞蝓聚集为害,部分田块虫口密度超50头/百株。
监测点数据:6月30日呈贡监测点调查显示,蜗牛在白菜地块的为害株率为25%,平均虫口密度20头/百株,较去年同期偏高50%;7月10日晋宁监测点调查,蛞蝓在上海青上为害株率达25%,虫口密度30头/百株,为去年同期调查数据的2倍;7月20日晋宁监测点数据显示,蛞蝓在小白菜上为害株率升至60%,虫口密度35头/百株,较7月10日增长16.7%。部分连作地块因湿度持续偏高,为害株率达80%,对幼苗期作物影响尤为显著。
二、加强蜗牛、蛞蝓监测
蜗牛、蛞蝓发生与降雨关联密切,当前昆明市处于雨季,高湿度、适宜气温导致其进入发生高峰期,主要危害叶菜类(白菜、生菜)、瓜类(黄瓜、西葫芦)及豆类蔬菜,以啃食嫩叶、嫩茎和果实为主,造成叶片缺刻、嫩梢受损。
各县(市)区植保部门需强化监测预警,加密田间巡查频次,重点检查低洼积水地块、设施大棚周边及连作田,详细记录虫口密度、为害情况,及时发布虫情预报,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三、防治建议
(一)农业防控
1.深翻晒垡:种植前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暴晒3-5天,破坏蜗牛及蛞蝓栖息场所,降低虫源基数。
2.小高墒栽培:雨季深沟排水,降低土壤表层湿度。
3.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埂杂草、残株落叶,减少害虫隐蔽场所,降低虫口密度。
(二)物理诱控
1.食诱捕捉:傍晚在田间放置浸透水的菜叶或草堆,次日清晨集中捕杀蜗牛、蛞蝓,每亩设置诱捕点15-20个,提升诱捕效率。
2.物理阻隔:在菜畦四周铺设宽15厘米的塑料薄膜,下部埋入土中5厘米,上部外翻形成倒檐,阻止蜗牛攀爬;或撒施草木灰隔离带,利用渗透压原理使害虫失水死亡,雨后需及时补撒以保持效果。
(三)生物防治
选用茶皂素水剂均匀喷雾,喷施时需确保基质表面及植株全部喷湿,通过生物活性物质抑制害虫取食与繁殖,减少化学药剂使用。
(四)化学防治
田间施用四聚乙醛颗粒剂,选择蜗牛、蛞蝓活动旺盛时期(傍晚或清晨)用药,采用均匀撒施或拌细土撒施于地表及作物根系四周。施药后避免在田间踩踏,短期内不宜浇水,以保证药剂持效性。